博学|雅正|融合

EN |

桃李芬芳 | 李彦熙:博雅十年,思源致远

发布时间:2021-07-13 11:31:53



博雅十年

思源致远


校友名片

校友姓名:李彦熙

毕业时间:2015年

 李彦熙,2010-2012年就读于广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2012-2015年就读于广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5年考取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专业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19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



春 生

我和广州外校的初见是在2010年的春天。那年的二月,78个小小的我们在这个红墙金瓦的园子里相遇。虽然比起现在,那时的遴选不算激烈,但是能拿到广州外校的“入场券”还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尽管当时人数很少,但我们享受的福利一点也不差:完全小班制让我们拥有更清新的空气,下课后不用冲去食堂打饭,晚自习后可以穿过“黑暗”的图书馆来一场冒险,还有“尘土飞扬”的球场让我们每次跑步都充满了少年感……可以说,我们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任课老师来自天南地北,上课风格各异,有的严谨认真,有的自由随性,有的幽默风趣……唯一相似的是,他们都对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心准备的“恶作剧”抱以最大的包容。老师们都有很大的教育智慧,他们布置的课前演讲、读书汇报、小组讨论和展示总是让我头疼不已;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那时候开始就生根发芽了。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寄宿,面对因离家闹出的“一地鸡毛”的我们,老师们就像春风化雨一般,既当老师又当“妈妈”,让我们慢慢适应、逐渐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我们在广州外校栽下的树


 说那个时候比较像春天,大概还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憋着一股破土而出的劲儿。因为有很多未知,所以有很大的空间;因为有很多未知,所以也有一种开疆拓土的勇气。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服、校徽、校歌、乃至学校规章和制度,都有我们的印记,这种实打实地建设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大概是许多广州外校的“后浪”们都难以体验的。




夏 长

随着进入广州外校的学弟学妹越来越多,学校变得热闹了起来。学校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一系列制度的成熟,几年之间,广州外校就进行了许多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高中部和初中部分部管理,核心课程和外语特色、国际课程和普通高考齐头并进。进入广州外校高中部,老一届广州外校人的存在,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我感受着这一届高三的温情,同时又充满了新鲜感。从“开拓者”转向“建设者”,我们是纪律最严明的年级,学习紧张但也不耽误课外活动,英语演讲比赛和“一站到底”比赛甚至从我们年级辐射至整个学校,成为学校读书节的特色。我们在按时长大,母校也在按时长大,慢慢地变得成熟、变得稳重。


 对广州外校而言,“南沙”“坦尾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名。我们常常说起“南沙”和“坦尾”,一则是说那时候学校周边设施的相对落后,二则是说学校周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学校的正门外原来是一片漂亮的荷花池,到了夏天能看见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广州外校的夏天没有蝉鸣,有的是像世外桃源一样令人舒服和惬意的安静。后来,正门外的一池荷花变成了几座洋楼,打桩声成为高二暑假那个夏天独特的背景音乐。而我们把荷花池搬到了校内,成为了校园里的一处风景。看见广州外校越来越“精致”,我们都打心底为她高兴。




秋 收

2015年于我而言是特别的,一份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我在广州外校的六年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一年的广州外校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再次成为焦点,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也成为广州外校更深远的发展动力。如果说2015年的广州外校收获了累累硕果,此后的广州外校收获的,便是遍地金黄。在母校之外,我不断听到她的好消息,无论是中高考、国际名校申请、小语种能力考,她从没有让人失望。



 我们该如何定义“丰收”呢?是一纸offer、几个数字,还是可持续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当我进入北大,愈发感受到对于一所文理兼容、中西融合、自由选择的学校的认同和向往,以及对于“传道受业解惑”这件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事的尊重和敬仰。幸运的是,在广州外校六年的浸润和滋养,早就让我拥有多元并包的眼界,也保持高山仰止的谦卑。广州外校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是一面镜,让我看到自己现在在哪,未来要往哪儿去;更是一片沃土,赋予每个人自由生长的权利和养分。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州外校的丰收季节,或许从2010年的那个春天就已经开始了。

刘红梅校长与李彦熙校友合影



冬 藏

2015年秋天,我顺利开启了燕园时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后,我选择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地理的结缘是受到了广州外校的影响,初二那年,地理老师唱着一首《长江之歌》把我们带到美丽的江南水乡,那时候觉得祖国的河山真美,而地理大概是认识寰宇的最好的方式。当时城环学院还只招收理科高考生,很幸运在元培学院获得了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能够跨文理科继续学习地理。





参加元培学院“亚洲校园”暑期交流项目


本科时期的生活最有趣的便是寒暑假的外出实习,比如地质地貌实习、区域认知实习等,在大同的黄土上飞檐走壁,在天津的街头拦访路人,都是我们专业特有的体验。虽然名为“实习”,我们都看做是“公费旅游”,因为可以在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到其他省市去看不同的风景。同行的大多是我们同年级的同学,因此实习也是增进同窗友谊的有效方式。我们一起看过秦皇岛的海和星空,也一起吃过德州扒鸡,建立了最深厚的革命友谊。





参加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





研究组香山秋游

课余之外,我喜欢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北大的社团非常丰富,我参加过中乐社、口琴社、徒步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活动,虽然没有发展为长期的爱好,但每段经历都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和丰盛。最大的爱好还是打羽毛球,高中在广州外校就会和大宝老师一块打球,现在每周也至少和同学约上一次,在球场上酣畅淋漓的比赛。另外,我还坚持参加志愿活动,除了支教、老年生日会等短期性的志愿活动以外,我还加入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场务志愿者协会,也就是“大房子”。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这是我的大学时光里最温暖、最有归属感的组织。在成为社团骨干之后,我也会把这些快乐和温暖传递给新加入的“小糖果”。




参加百威英博组织的支教活动




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场务志愿者协会担任骨干





羽毛球队合影

进入研究生阶段,生活变得更加自由,也更加紧张。研究生的时间安排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很多问题也需要自主学习和钻研,而目前我还在慢慢探索,寻找自己的方向。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是在北大的“必修课”。某段时间,“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这句话在北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在北大五年有余,我愈发明白,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成功也有千百种模样,不是每件事都有完美的结果,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便好。


离校五年,因为学业逐渐繁忙,与母校的联系没有之前那么密切,就连情感都内敛了许多。六年时光很长,很多场景已经模糊,细节也大多记不清了,但是在这里的六年已经成为我的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每每想起都如沐春风。这是一所悠久又崭新的学校,因其深厚的育人理念而根深叶茂,又因其保持开放与活力而生机勃勃。我很高兴我曾是这里的一份子,更为高兴的是,十年间我曾和这么优秀的她一同成长。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母校的年岁在增长,但因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而永远年轻。我期待在新的十年里,再度见证她的厚积薄发,百花齐放,桃李满园。




 我从北大毕业啦!


十载岁月,十年芳华!
祝福母校:
光辉历程更辉煌,
人才辈出代代强。
桃李满天扬四海,
硕果累累振中华!




-----
THE END
 -----